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

為甚麼是"不到黃河心不死"?

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,孕育着華夏民族的智慧與文化。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便興起於黃河流域,之後的許多氏族都於此繁衍延續,而中華文化也賴此得以承載傳递,所以黃河在古人及今人的心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。

漢語有大量與黃河有關的俗語,如"不到黃河心不死""跳進黃河也洗不清""九曲黃河心較險""黃河之水天上來"等等。甚至黃河水的清濁都關係着天下的興衰,所以古人說"黃河清,聖人出"。

"不到黃河心不死"常比喻不達目的决不罷休,也比喻不到絶路不肯死心。這個俗語的來歷據梁啟超先生考証,應與古詩<公無渡河>有關。傳說古時有個白髮狂夫執意渡河,不顧妻子的勸止,最終溺水而亡。於是有人感嘆此事,作詩曰:"公無渡河,公竟渡河,墮河而死,將奈公何!"

古代常把黃河簡稱為河,古人便認為這裏的河亦指黃河,於是便隱括這首古詩的意旨提煉出"不到黃河心不死"的俗語。后來還有人依此創作了相關的民間傳說,藉以解釋這句話的來歷。自此之后,"不到黃河心不死"便以其形象生動,廣泛流傳。

抄自星洲日報萬象館2010年4月26日星期一講古佬之[講古說今]